精選案例

三井記憶倉庫 Mitsui Warehouse

Design Concept

1894年,清末,大清與日本發生戰爭,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最終大清戰敗,並於1895年4月17日由李鴻章代表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自此,台灣被割讓給日本,開始了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台灣人民進行了犧牲巨大的武裝抗爭,最後以失敗告終,但台灣人民英勇對抗日本侵略的歷史應該被牢牢記住。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簡稱三井倉庫)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洋式建築,坐落於忠孝西路一段265號(原北門町),在日治時期由三井物產所興建。

2012年5月7日臺北市政府公告為臺北市歷史建築。

該建物為日治時期三井物產之倉庫,建築年代約為1914年,為三崁式2樓磚木混合建造房屋、寄棟造屋頂,主樑木桁架跨距深遠,建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設山牆。

二次大戰結束後,倉庫產權交給台灣省政府物資局,2002年之後移交給台鐵,後又移撥給台北市政府。

2014年台北市政府所推行的「西區門戶計畫」

2018年11月1日,歷經2年搬移重組與修復,室內空間置入新的元素與功能,三井倉庫化身為「記憶倉庫」,正式對外開放。

三 井 倉 庫

I n f o H o u s e

三井株式會社舊倉庫,見證了臺灣日治殖民時期的產業發展,所處的地理位置也代表臺北市商業發展由水運到陸運移轉過程之涵義,是非常具有保存價值的歷史建物。

搬遷後的倉庫位於公園綠地之內,並有地下連通道可通往北門,成為北門計畫中重要的節點 ;在綠意中閱讀北門,透過藝文活動傳達,讓更多人了解此地文化發展的脈絡是如何形成。

台北是浸泡在時光機的城市,大稻埕、北門是一代又一代不能忘記的過去,百年來孕育出繁盛的商業活動、豐富的常民生活和悠久的民間信仰。

當風華褪去,如何注入新生命,彰顯人文特色並推動產業復甦保留歲月的美感,讓老建築自然地融入我們的生活。

倉庫寫下生活的精神,奠定文化的根。

讓我們用舊建築書寫歷史,一起造訪這個獨一無二的新思維空間。

空 間 說 明

三井倉庫,又叫記憶倉庫。

我們在一樓的中央處置入了一個「記憶小書城」,作為記憶倉庫中最重要的空間,讓人可以在這裡獲得北門周邊、三井倉庫甚至是整個台北發展的歷史記憶。當人走進小書城裡面時感受到的是一個明亮質樸的展示空間,我們利用這個純粹的空間來凸顯文物,也營造出一種尊重過去歷史的氛圍。參觀者除了會在這個空間中看到許多展示著過去歷史的文物,還可以利用VR的技術體驗,接收三井倉庫和北門的故事以及台北的歷史記憶。

小 書 城 – 概 念

金屬拱門

輕盈回應磚拱的意象。

玻璃磚與清水磚圍塑出記憶書城的空間,磚塊的疊砌回應三井倉庫的磚塊紋理。

磨石子地坪創造懷舊的空間,讓記憶書城的空間古樸純粹。

金屬書架

色澤隨著時間而變化,記錄著時間流動。

B r i c k

記憶小書城是一個面積7mx4m的牆體空間,牆面材料是玻璃磚搭配清水磚,牆面外包圍著金屬的書架。我們企圖用一個輕盈且穿透的量體置入其中,再利用磚

塊的疊砌來對應這棟磚造的歷史建築,讓「新」與「舊」之間產生有趣的對話。

書架選擇用金屬當作材料,希望它的顏色會隨著時間慢慢過去而有所變化,從全新光澤明亮的狀態慢慢變色,在漸變的過程中,時間的流動,也讓記憶書城的「新」慢慢與三井倉庫的「舊」融合。

記 憶 之 牆 – 穿 越

當我們坐電梯來到二樓時第一眼看到的牆面,我們把原本的舊有鋼柱立在地上作為歷史陳列,並運用點和鋼絲網做出框架,上面懸吊著紅磚,並用鐵板做出圓拱門洞的形狀,利用裝置藝術的手法,讓參觀者透過這個洞看出窗戶時,會看到一個隱喻三井倉庫原本的位置的影像,藉此告訴參觀者原本三井倉庫的位置與周遭環境的關係。

用餐區及B a r吧檯

在這個建築裡,我們設定了吧台及用餐區,讓後續的營運方式得以多元化,吸引更多民眾來此參觀,大家可以來此喝咖啡、看書、聽演講及參加展演活動,度過一下午的美好時光,我們企圖用『大正浪漫』風格來打造和洋兼容的空間氛圍,因此用了許多的復古磚及花磚來做為場域的區隔,酒瓶造型的燈具、吧台的壁磚、廁所的的壁磚..等等。

在一樓的長條座位區設定為以後的咖啡座,用的是復古綠的絨布來呈現時代氛圍。

2樓講堂及展場

2樓設定了一個講堂,讓許多的藝文活動、展演及文化講堂都可在此舉辦,也設定出用餐區塊,以及一個辦公室,目前大部分空間暫時作為歷史展覽使用,展示一些北門附近的文化類及古蹟建築,像是北門、台北驛、北門驛、台北工場、撫台街洋樓、郵便局等建築的歷史地景意象,讓民眾更了解我們的文化資產。

結語:

三井倉庫肩負著文化宣傳的使命,也代表著台北市一段重要的文化歷史,是非常具有保存的價值,除了讓民眾可以來這裡遊玩,還能串連整個西區,是西區的門戶,與其讓它頹敗不堪,重組復舊並給予新的功能,那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

相關影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