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案例

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

Design Concept

基地概要:

隆田文化資產教育園區位於臺南市官田區,佔地約1.7公頃,全長約415公尺,呈南北向長形帶狀。該基地以嘉南大圳水文化和考古教育為核心,保存了「四鐵共構」的產業遺跡,包括鐵軌、地磅室遺構,以及歷史建築台鹽隆田儲運站和倉庫群。本案修復對象為臺南市官田區歷史建築台鹽隆田儲運站A棟、B棟歷史建築以及南倉、北倉與景觀工程。

歷史價值:

隆田儲運站歷經戰後數十年歲月,在台灣鹽的地位不容忽視,曾經被台鹽視為四個最重要的儲運處之一。其承擔內外銷鹽的轉運及儲放,扮演相當吃重的角色。從其編制及歷史的改變,見證了戰後初期百廢待舉到國府遷台物力維艱、台鹽外銷爭取外匯,一直到國際情勢轉變,台鹽逐漸趨於沒落,由自產大量外銷轉而進口國外低價鹽,隆田儲運站的存在便是最好的見證。

設計說明:

A棟歷史建築再利用規劃為服務中心,除本體修復和結構補強外,將東側部分牆面外推,使原有室外走廊改為室內,並保留原有廊道立柱與桁樑作為開口,新作三扇大面落地窗,使服務中心採光更為明亮,加強老屋新生之感,另將A棟作為考古工作室時增設的天花吊樑全數拆除,使原有木造屋架得以重現,除空間感受更舒適外,民眾一抬頭,便能窺得歷史風貌。

B棟歷史建築再利用規劃主要為辦公室,因此除原有浴廁及廚房位置改為無障礙廁所、哺乳室及儲藏室外,其餘隔間悉數打除,將辦公空間擴到最大,哺乳室及無障礙廁所天花採用杉木企口板,門片則為杉木實木門,與歷史建築原有木作融合。

A、B棟外新設白色風雨走廊,除提供兩棟歷史建築間的動線延續,亦因應臺南氣候特性提供民眾遮蔭躲雨之處,頂部開有大小不同的圓形清玻孔洞,陽光透過玻璃灑落的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跟著移動,呼應在時間洪流下屹立重生的歷史建築。

南北倉再利用規劃為展示空間,因此主要為建築本體修復及結構補強,兩棟倉庫的簷廊在遵循原有紅磚地坪工法的基礎上往外延伸加寬,提供安全寬敞的停等及行走空間,惟南倉南側角隅榕樹附生嚴重,為保留榕樹並預留樹冠生長空間,拆除最南邊兩垮水泥瓦及木屋架,並新作RC山牆作為建築本體之外牆,外露的原有水泥牆及鋼桁架皆保留,僅作牆面清洗及桁架除鏽上漆,民眾可在此停留,觀賞新作結構補強如何與老樹共生,以及透過攀附在未經修繕的原始紅磚牆上的老榕樹,感受時間沉澱累積的大自然力量。

北倉最北及最南兩垮,分別有構樹及附生榕樹的保留需求,因此拆除最北及最南兩垮屋瓦及屋架,另於北側新作RC山牆,南側則依原有RC樑新作整面玻璃落地窗,替沉重的水泥倉庫引進大量的天光,加之沿著過去屋瓦破落所產生的洞而落地生長的構樹,在視覺感較為冰冷的北倉中帶來一股鮮活溫煦的生命力。

本案全區景觀設計使用透水鋪面設置,簡潔的鋪面、高聳喬木、鬱鬱蔥蔥的植栽、流動的行走空間是本案的設計精神,雨水、地表逕流可快速地自然入滲,滿足基地透水、保水的需求,其自然生態的概念也符合當代對於開放空間的期待,成為本區域的水撲滿。

區內植栽經多年自然消長且未受人為干擾,呈現原始生態林相;本案植栽構想意在延續現地原始地貌與綠意,具四季變化的喬木在基地中混合自然的散落在草原中,反應出本地最真實的自然樣貌,大面積的野放型灌木地被,粗曠的自然質感,使用者在行走過程中得以體驗大面積草原的自然感受,並融入周邊稻田與蔗園的自然景觀。

相關影音

延伸閱讀